十三洞桥

网上有关“十三洞桥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十三洞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希望能够帮助到您。

20200425

昨天中午,和蔡先生一起去打卡朋友推荐的古桥,十三洞桥。此桥孔多达13孔,故称十三洞桥。桥面全长53.31米,桥墩高近6米,东西横跨湖泊河。唐宋之间,鄞西平原曾有过烟波浩淼的广德湖,湖泊河是广德湖西缘较深的水道。十三洞桥建于清嘉庆年间 (1796~1820年),是宁波孔数最多的塘河桥,也是现鄞州最长的多孔石梁桥。

因为三周前,刷朋友圈,看见朋友拍的美照,问了朋友在哪里打卡,朋友告知具体名称和地址,忍了三周,今日成行。

沿着湖慢逛,清风拂面,湖水清凉干净,带着青草味儿和鱼腥味儿,让人心情舒畅,忘记了一切烦忧。

这个称之为湖山村的小村子,在我看来,已经不能称其为村子。因为沿着湖两侧而建的房子,多处房子空着,1/3有些人家在住。房子有古代有现代,现代多数2层楼房,古代瓦片房多数都破败不堪,也可能是等待着拆迁。从北到南,全程应该不到2公里(这个我没有具体查过数据,根据我手环步数推测)如果不是因为这座古石桥,可能早已经被人遗忘。

三面依山,目测很近,也可能比较远。

广德湖分流时,北面这个之流,有座桥叫董家桥,河水静谧,水质清澈,沿途见多人在钓鱼。蔡先生问,鱼钓上来多吧?钓鱼人答,今天浪大,还没钓上来一条。

沿着湖往南行,蓝天飘着几丝云,垂柳丝丝吐着嫩芽,随风舞动,碧绿清凉的湖面,涤荡了身心。蔡先生一直赞叹,不虚此行,景美人少,堪比乌镇。我答,虽没有乌镇的名气与繁华,但至少给了我们这份宁静。

继续前行,看见了湖对面的寺庙,应该是在一个小岛上面(暂且称其为岛吧,至少我看见两面环水,另外一面因为角度问题看不见,还有一面是连接着地面,我也不知道该如何称呼)。

再前面一些,就看到十三洞桥了,我好奇,仔细数了三遍,确实是13个洞。走在桥上,那种厚重感,随心而生,古老的石板,桥面中心微微拱起,使人遐思起银河的鹊桥。桥面用长石铺砌而成,已被风雨剥蚀得失去了平坦,石板缝隙间顽强地钻出几丝青缕,蜿蜒在桥面上。桥身没有设步阶,古时候方便车马通行。

在十三洞桥的东畔有一座普济寺,主持和尚还很年轻,戴着一副眼镜,据他说这座古寺的前身是建于清代的普济庵,是董澜(清代嘉庆十四年 (1809年),董家村董澜考中进士,名列“嘉庆己巳年恩科会试第七名,官授江西余干县知县)为了能使母亲减少对自己的牵挂,安静度过晚年而建的。

十三洞桥四周风景秀丽,而站在桥面中央远眺近望,远、中、近景一览无遗,山碧水清,不虚此行。

普济寺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,整组建筑坐北朝南,寺前有石牌坊、照壁、御碑亭、八角亭、瑶池桥、海印池附属建(构)筑物等,沿中轴线依次筑有正山门(御碑殿)、天王殿、圆通殿、藏经楼、方丈殿等。主殿两旁有钟楼、鼓楼、配殿、客房等。

普济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普陀山三大寺之一,在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上独具匠心,是中国寺院建筑的典型代表和浙江清代官式建筑的重要遗存,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。

——观世音菩萨应化处

普陀山位于东海之上,相传为观世音菩萨的应化道场,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。

普济寺又名前寺 ,坐落于灵鹫山麓。1983年,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。它的前身是“不肯去观音院”。唐大中年间(847-859年),日僧慧锷请五台山观音像归国,因风阻上岸与山民张氏在潮音洞上共建此院供奉观音。后梁末帝贞明年间(915-920年),由“不肯去观音院”扩大为寺,后迁到现在这个地方的(一说最早的不肯去观音院即建于此地)。宋代先后改名为“五台圆光寺’’与“宝陀观音寺”,香火始盛。宋嘉定七年(1214年),皇帝御书“圆通宝殿”匾额,定为专供观音的寺院。明洪武十九年(1421年)实行海禁,命汤和进山烧殿毁佛,并将僧人迁到明州栖心寺(今宁波七塔寺),直至明孝宗弘治元年(1488年),才迎佛回山,重建寺院。明世宗嘉靖年间(1522一1566年),普陀山的寺庙被毁,宝陀观音寺也未能幸免。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(1605年),朝廷派太监张千来山扩建宝陀观音寺于灵鹫峰下,并赐额“护国永寿普陀禅寺”,寺庙规模宏大,一时甲于东南。康熙八年(1669年),荷兰殖民者入侵普陀,该寺除大殿未毁外,其余均荡然无存。康熙三十八年(1699年),修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,并赐额“普济群灵”,始称“普济禅寺”。清雍正九年(1731年),扩建殿堂及用房,寺庙规模之大,前所未有。

进入普济寺一般都要经过一个石牌坊,此坊四柱三门,高约20米,柱上横楣雕刻有精致的云绫和石葫芦。坊内北侧,树一石碑,上书,“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。”据说这是皇帝立下的圣旨,过去官吏到此,文官下轿,武官下马,以示对观音菩萨的崇敬。

普济寺前有一个广约15亩的莲池,名叫海印池,亦名放生池,建于明代。池上筑桥三座。中间一座,桥面平阔,北接着普济寺的正门,南衔御碑亭。桥中有一湖心亭,又称八角亭,正对普济寺山门。周围玉液拥抱,粉墙环绕。夏日荷花盛开,绿叶田田,红花亭亭,景色迷人,憩此玩赏,凭栏临风,清香扑鼻,顿觉暑气全消,令人心旷神怡。桥南的御碑亭,在湖心亭前,与海印池相连。亭系清雍正九年(1731年)所建,中竖雍正所书丈六白玉碑一方,高3米,宽1.5米。碑文记载普陀山历史,碑额上雕龙栩栩如生,书法遒劲刚健。石刻非常精美,可谓双绝,碑极名贵。东面一座为拱桥,称永寿桥,长40米,宽7.5米,高6米,系明万历十四年(1586年)所建。桥上石栏柱头,刻有狮子40座,形态各异,生动逼真。石桥古朴典雅,为雕刻中的珍品。桥前有菩萨墙影壁,上书“观自在菩萨”五个大字,字高五尺,苍劲有力。相传观音菩萨悲智双圆,从悲则称观世音,从智则称观自在。墙旁刻有《心经》,颂云:“海上有山多圣贤,众宝所成极清净;勇猛丈夫观自在,为度众生住此山。”西面一座为长堍拱桥,四隅镂有龙首,逢雨水从龙嘴喷出,似袅袅轻烟。莲花池三面环山,四周古樟参天,每年六月莲花盛开,池中树影、亭影、桥影倒映,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。夏夜入静,荷香沁人,池中银花伴月影,形成普陀山十景之一——“莲池夜月”,令人流连忘返。普济寺占地37019平方米,共有10殿、12楼、7堂、7轩,计23l间,建筑面积11400平方米。全寺有六进殿堂,自南向北贯串在一条中轴线上。

山门。面宽五间,重檐歇山,正山门平时关闭,僧人游客均从东山门出入。僧人圆寂后由西山门出寺。

关于“十三洞桥”这个话题的介绍,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,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!

本文来自作者[竺卫镇]投稿,不代表海明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stqxh.com/zshi/202510-7857.html

(6)
竺卫镇的头像竺卫镇签约作者

文章推荐

发表回复

作者才能评论

评论列表(3条)

  • 竺卫镇的头像
    竺卫镇 2025年10月01日

    我是海明号的签约作者“竺卫镇”

  • 竺卫镇
    竺卫镇 2025年10月01日

    本文概览:网上有关“十三洞桥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十三洞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希望能够帮助到您。20200425 昨天中午,和蔡先...

  • 竺卫镇
    用户100109 2025年10月01日

    文章不错《十三洞桥》内容很有帮助